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文件 > 行政规范性文件库
索  引 号:114527000080451153/2023-511267 主题分类:财政
发文单位: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成文日期:2023年05月12日
标  题: 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河池市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河政办发〔2016〕53号)
发文字号:河政办发〔2016〕53号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2日
效力状态:有效

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河池市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河政办发〔2016〕53号)

2023-05-12 20:46     来源: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和驻河池中直区直各单位:

《河池市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5月12日

河池市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方案

为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区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1〕7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意见》(桂政发〔2015〕18号)、《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河政发〔2015〕35号)、《河池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池市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河政发〔2016〕2号)精神,结合河池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重要意义。

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是建设服务、高效、透明、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是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现代财政管理制度的内容,有利于强化责任意识、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打造“发展财政、民生财政、和谐财政、绩效财政、透明财政”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缓解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政府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公平性。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改进预算管理,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机制,强化部门支出责任,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实现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应用为保障,以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预算绩效管理要全部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覆盖各级财政部门和所有预算单位,牢固树立“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问责效为先”的管理理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财政部门负责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规章制度,组织、指导本级预算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各预算部门是本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指导单位本级及所属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2.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各县(市、区)、市本级各单位要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规划,加强绩效目标管理,实施绩效监控,开展绩效评价。在此基础上,稳步推进专项转移支付、基本支出、部门(单位)整体支出的绩效评价和支出管理综合绩效评价。

3.科学规范,公开透明。建立科学规范、切合实际、便于实施、注重实效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和工作规程。按照全面、客观、公正的要求,做到方法合理、指标科学、数据准确,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4.力求实效,形成合力。把发挥实效作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组织协调、预算部门具体执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并将预算绩效管理与财政管理其他各项改革统筹安排、配套联动。

5.激励约束,结果导向。建立有效的绩效结果运用机制,加强绩效结果运用,将预算绩效管理有效融入政府绩效管理范畴和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二、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

把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我市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构建“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努力实现我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跨越式发展。

(一)强化绩效目标管理。

1.绩效目标编制。预算绩效目标是管理对象计划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编制预算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源头和基础,包括绩效内容、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按照“谁申请资金,谁设定目标”的原则,各各单位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要根据政府预算编制的总体要求和财政部门的具体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编制项目计划,测算资金需求,制定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地编制绩效目标,随同部门预算提交同级财政部门。编制绩效目标要与部门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紧密相关,做到方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制定的实施方案要详细说明实现绩效目标的工作程序、方式方法、保障措施、资金需求、信息资源等,并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

2.绩效目标审核。按照“谁分配资金,谁审核目标”的原则,绩效目标由财政部门或预算部门按照预算管理级次进行审核。预算部门主要审核本部门和所属单位的绩效目标。财政部门要依据财政支出方向和重点、部门职能和事业发展规划等,对预算部门(单位)提出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重点审核目标与部门职能的相关性、为实现绩效目标拟采取措施的可行性、绩效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实现绩效目标所需资金的合理性等。对绩效目标不符合要求的,由财政部门要求报送单位调整修改;审核合格的,进入下一步预算编审程序。对不按照规定要求编制绩效目标的,暂缓批复部门预算。根据工作需要,绩效目标审核可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

3.绩效目标批复。按照“谁批复预算,谁批复目标”的原则,财政预算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后,财政部门应在部门预算批复中同时批复绩效目标。要积极适应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要求,在加强年度绩效目标管理的同时,加强中期绩效目标管理。

(二)推进绩效运行监控。

绩效运行监控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要建立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加强预算执行中的绩效监控,定期采集、分析绩效运行信息,及时掌握绩效目标实现情况。绩效运行与预期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情况严重的应暂缓或停止该项目的执行。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健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约束,加快支出进度,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时效性,为实现绩效目标提供保障。

(三)深化预算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预算执行结束后,要及时对预算资金产出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评价。财政资金具体使用单位和预算具体执行单位,要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向预算部门提交预算绩效报告,要将实际取得的绩效与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如未实现绩效目标,须说明理由。预算部门要切实履行绩效评价的主体责任,认真组织实施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绩效评价工作,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交绩效评价报告,认真分析研究评价结果所反映的问题,努力查找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制定改进和提高工作的措施。财政部门要对预算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对其报送的绩效评价报告进行审核,必要时组织实施再评价;选择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社会影响深远的重大支出项目实施重点评价;在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将评价范围逐步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以重大专项资金或财政政策等为重点,积极开展中期绩效评价试点,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定期绩效评估制度。大力推行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价,逐步扩大第三方评价规模,不断提高评价质量和公信力。

(四)加强绩效结果运用。

各县(市、区)、各单位要充分发挥绩效结果的导向作用,切实提高结果运用的有效性和约束力。

1.建立完善绩效结果反馈整改制度。各县(市、区)、各单位要及时将绩效目标管理结果、绩效运行监控情况、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到相关单位,相关单位要根据反馈结果,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2.建立完善绩效结果与预算编制、执行结合制度。将绩效目标审核结论作为剔除无效低效资金、控制支出规模、合理编制预算的重要依据;将绩效运行监控信息作为开展预算执行分析、优化项目实施方案、纠正绩效目标偏差的重要依据;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财政政策、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3.建立完善绩效报告和公开制度。预算部门要定期向同级财政部门、下级财政部门定期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和资金支出绩效情况,重大支出或重点投资项目相关情况要及时报告同级政府;按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要求,建立预算绩效目标、绩效运行情况、绩效评价结果等绩效信息常态化公开机制,逐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广泛接受监督。

4.建立完善绩效奖惩和问责制度。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不力以及财政资金配置和执行绩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规定标准的预算部门或单位实行绩效问责。

三、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各级预算部门要充分发挥责任主体作用,建立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内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人,认真实施本部门及下属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二)完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和绩效指标、第三方机构及专家库、信息化平台等技术支撑体系,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评审制度,不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加强对第三方机构培育、管理和指导,建立相关服务质量考核评估制度,不断提高其执业能力和水平。

(三)推进改革联动。

以预算绩效管理为抓手,统筹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公务卡、财政评审、预决算公开等改革,使各项改革措施有机结合、配套联动,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

(四)加强宣传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政府网络平台等,积极宣传绩效理念,培育绩效文化,引导全社会关注、监督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形成促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社会合力。加大预算绩效管理业务培训力度,增强人员业务素质,为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五)强化审核监督。

各级要积极探索开展绩效监督和绩效评审,加快构建包括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在内的多层次立体化监督体系,加强对所有财政性资金和资金运行过程的全方位监督。建立健全工作审核评价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对下级财政部门和本级预算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审核评价,并及时通报审核结果。

(六)建立考核机制。

市人民政府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预算部门综合绩效考评范围。各级财政部门要对本级各预算部门和下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并及时通报考核结果。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解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