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日前,全国多地发布《2025年清明节祭扫倡议书》,倡议广大市民文明祭扫,践行移风易俗。其中,“不违法违规建造‘硬化大墓’‘活人墓’‘水泥不上山’”等新提法成为焦点。这些政策不仅是对传统殡葬习俗的革新,更是生态文明建设与伦理观念转型的双重实践。在这场文明与生态的对话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祭扫方式的转变,更是对生命价值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直指殡葬陋习的痛点,为移风易俗指明了新的方向。如今,生态葬正逐步从政策倡导走向社会共识。在不少城市,树葬、花坛葬、海葬等生态安葬方式正逐渐兴起。上海的一些墓园推出了树葬服务,逝者家属将亲人的骨灰埋于树下,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与自然相融。这种安葬方式,不仅节省了土地资源,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此外,海葬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汕头市自1998年开始举办集体海葬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26年,全市累计骨灰海葬数量超14万份。从海葬、树葬到花坛葬、草坪葬,各地探索创新安葬形式,不仅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践行了绿色环保的理念,让生命在青山碧水间延续,用绿色安葬书写新时代的“生态诗篇”。
除了安葬方式的改变,低碳祭扫也应成为新风尚。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传统祭扫方式,不仅污染环境,还易引发山火。2025年清明倡议书特别强调“低碳祭扫”,提倡采用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经典诵读、家庭追思等方式缅怀故人,把祭奠先人的传统习俗,用更加环保、文明、安全的方式进行表达,弘扬文明祭扫新风尚。如:四川省民政厅的“仁孝四川”平台上线AI追思功能,在清明节期间吸引了数万人次参与;杭州的“元宇宙陵园”让生者与AI生成的“数字亲人”对话,突破了时空限制。佛山飞鹅墓园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单日兑换鲜花超5000枝……这些祭扫方式既避免了现场祭扫带来的人员聚集和火灾隐患,又能让人们跨越时空的限制,寄托哀思,让祭扫从“物质供奉”升华为“精神传承”。
移风易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多方合力构建文明祭扫的新风尚。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便民服务等方式,为文明祭扫创造良好条件;社区和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举办文明祭扫主题讲座、开展生态安葬宣传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广大市民也应积极响应,从自身做起,摒弃旧俗陋习,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祭扫。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从《礼记》“葬也者,藏也”的古老智慧,到今日“水泥不上山”的环保实践,清明文化的内核始终是对生命的敬畏。当祭扫方式与生态文明相融,当哀思表达与时代发展同步,这样的清明节,方能既留住文化根脉,又彰显现代文明。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